详情

协同治理视角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主体参与性研究

申报人:魏媛 申报日期:2022-03-30

基本情况

2022
协同治理视角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主体参与性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管理学
公共管理类
学生自主选题
一年期
加快推进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逐渐被国际重点关注。自然灾害是突发公共事件的一种,常常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大量损失,威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全球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各种灾害事故发生已成为各国发展共同面临的重大安全风险。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及时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必要环节,积极推进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已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基于此,本项目以协同治理为视角,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多元参与主体为研究对象,立足现实案例分析及大量理论依据,细化当前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所面临的困境及更有效的解决途径。团队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出发点,构建出自然灾害多方主体参与应急管理的模式,综合多元主体特点,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方案。在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公众、企业以及国际组织等主体之间协同作用下,进一步完善全方位、多主体应急部署,提升灾后应急效率,推进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进程。
1.2021 年 1 月至 2021 年 2 月寒假期间于山东省枣庄市帮助老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农村留守老年人生活状况》调研。主要负责农村留守老年人访谈及帮助老人填写问卷,对居住在附近的农村留守老年人的生活状况进行了解。
2.2021 年 8 月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街道团委办公室和武装部进行实习;在社区当志愿者帮助进行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宣传工作。
3.2021 年 10 月至 11 月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闻涛山庄等社区辅助老年人进行老年大学的调研问卷填写与老年大学的宣传情况。
4.2021 年 12 月 4 日“宪法宣传日”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人民法院进行青少年普法教育实践活动。
(1)主要研究成果:
2006年至2016年,主要研究集中在社会学、社会工作领域,聚焦人口老龄化问题,围绕养老问题发表多篇论文;2016年至今围绕网络问政、电子政务和数字治理发表多篇论文,致力于探讨网络舆情大数据分析,网络问政与社会治理协同研究等。
(2)课题:
1.网络问政中网民诉求的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山东省教育厅(2019RKB01306)
2.大数据视角下网络问政中政民互动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烟台市社会科学联合会(YTSK2021-036)
本次课题指导老师科研经验丰富,严谨负责。从项目选题、调研单位的联系协调、项目具体开展到项目质量的严格把关,全程跟进并提供帮助。这些为项目顺利进行和预期成果的取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省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魏媛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社会工作 2020 选题并检查与整合报告书
王鹏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公共管理类 2020 现场调研与调研报告
李苇杰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城市管理 2021 政策分析与文献研究
郭忠煜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公共管理类 2020 报告撰写
姬英姿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社会工作 2020 文献搜集与分析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吕如敏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立项依据

1、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寻找应对自然灾害更为有效的方式方法
自然灾害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历史时期都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自然灾害的破坏,对人类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生产关系与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也在应对自然灾害型公共危机时不断思考着更为有效的危机治理机制与方式。

2、推进多元主体体系建设,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积蓄了巨大的能量,单一的危机管理主体的模式不能适应“大社会,小政府”的发展理念,而有效地引导并利用社会力量参与危机治理是我国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在危机治理中参与的社会力量主要有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事业单位及公民个人等多元主体,在政府引导下,各主体在救灾中可以各自发挥优势,提高救灾效率。

3、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完善我国的治理机制
本项目研究将协同治理理论运用到危机中,解决目前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完善当前我国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危机协同治理机制,为灾害治理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本研究从协同治理的视角,通过查阅国内外的文献资料以及全国各地出台的最新政策制度,结合深入社区基层走访调研,与社区居民群众进行访谈,组织社区各类群体填写调查问卷等方式,对协同治理视角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主体参与情况进行论述,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提出应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问题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梳理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资料收集和文献评述,梳理出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相关理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在此基础上,深挖自然灾害协同治理机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探讨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中自然灾害协同治理机制的完善对于该领域的研究的理论意义。
2.探讨自然灾害中协同治理的特点,总结多方问题
本研究将从各主体视角、各主体性质、参与目的、灾害防控措施和机制以及救援治理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入手,将各方面的特点整理归纳,进而总结自然灾害中协同治理的特点。
3.分析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归纳管理机制问题
通过梳理国内外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以及深入社区基层走访调研,与社会公益组织等进行深度访谈这些方式,了解在自然灾害突发时多种组织之间的协同治理效果,进而分析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发展现状。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多种组织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4.研究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影响因素,细分各个方面
本研究将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现状、不同组织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应对、以政府为首的各组织应对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困境、是否拥有应急指挥及救援队伍以及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实施的可行性等五个方面入手,将各方面因素细化并深入研究,再结合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重要指标进行细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归纳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的影响因素。

以“自然灾害”为检索关键词,知网中文文献总数为33172篇,自2001年始呈大幅增长态势,2008年总数为2048篇,达近几十年来最高水平。2008年后,以“自然灾害”为关键词论文数量平稳,稍有下降,预测2022年总量为1724篇。在主要主题分布中看出,研究人员对“防灾减灾”、“农业保险”、“应急管理”、“风险评估”等重视程度较高。相关文献主要来自“中国减灾”、“灾害学”、“自然灾害学报”中。
 

以“自然灾害 协同治理”为检索关键词,知网中文文献总数为240篇,其中2012年-2016年呈逐渐上升趋势,2017年为近年最低,2017年后,“自然灾害协同治理”主题论文数量至2020年平稳上升,2021年有所下降,预测2022年继续上升。在主要主题中以“协同治理”为主题的论文占多数,其次为“灾害响应”、“多元主体”、“问题与对策研究”等,所涉及主题有40余种。


1.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千百年以来人类一直面临着各种灾害的侵袭,但对灾害的抗争和反思却从未停止过。在长期对灾害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学术传统,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工程—技术”传统,自然灾害具有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出了资源的不确定性,而提升应急管理适应性的关键是优化应急物资保障的结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统一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把应急物资保障作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按照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原则,尽快健全相关工作机制和应急预案。”2022年,南京大学安全科学与灾害防治领域研究者张海波对此提出,要更加重视企业在应急物资保障中的作用,提升满足需求峰值的浪涌能力。例如在自然灾害领域,1998年张北地震之后,中国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救灾物资储备制度,发展了行政性储备体系。2008年的汶川地震主要是巨灾的挑战,造成了资源的不确定性,需要举国动员,甚至启动对口支援为受灾地区注入可持续恢复需要的资源。2021年12月30日发布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提出,完善中央、省、市、县、乡五级物资储备布局,这为加强行政性储备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工程—技术”传统,时任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常务副会长宋瑞祥讲出,灾时科技动员是时代性的战略问题,强调科技灾时的意义。2022年陶振提出智慧应急建设的核心是要构筑集智能联接、智能交互、智能中枢、智能应用为一体的多功能应急生态体系,打造具备日常应急管理、智能感知、智能预警、智慧决策、智能应用等全方位服务能力的智慧应急管理平台。智慧应急管理平台主要由风险感知体系、时空数据资源库、业务应用端、标准规范体系、安全运维体系构成,围绕“情景感知—监测预警—分级响应—评估恢复”等重点环节,分别在突发事件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形成基于情景与问题导向的全周期管理反馈循环。当前,各地在推进智慧应急建设中还存在顶层规划设计不清晰、制度规范标准不一、系统兼容性不够、社会参与度不足等现实瓶颈,仍需在制度规范、社会整合、技术支撑等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不断夯实基础,推动智慧应急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的技术支撑体系,不断夯实智慧应急发展的多元社会基础,有利于实现自然灾害后资源的高效便捷分配和运输。“网络化治理”等新名词也逐渐成为研究焦点,协同治理、网络化治理等发展多元主体参与灾害应急管理的思想在中国得到更多关注。研究人员分析协同治理视角下各主体存在的优势以及弊端,提出如何更好地建立一个协同治理体系。孙健强调,网络化治理凸显了主体多元化、责任分散化以及服务市场化等时代特征,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横向行动链,搭起一张多组织、多部门并存的关系网,这为自然灾害治理的多主体参与提供了理论支持。刘霞强调,应对公共危机离不开扁平弹性的网络机构,这能够克服单一政府组织信息不完全的缺陷,提高其危机感知力与动态适应力。这也打破了传统管理结构的时序性、阶段性,提升了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组织—制度”传统,跨界危机的不确定性主要体现为策略的不确定性,提升应急管理适应性的关键是在更大范围内容纳公众参与应急管理,为执行跨越政治、功能和时间边界普遍适用的行动策略提供结构性力量的支持。策略不确定性的原因在于由于缺乏跨越政治、功能和时间边界都可普遍适用的行动策略,其研究者基本来自管理学界,也持乐观主义态度,坚信通过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制度设计可以预防、识别、隔离、处理和控制。何吉多等人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分析了多元主体在汶川地震应急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及明显存在的问题,认为唯有充分利用各自的比较优势,建立彼此信任、资源整合、互相协调、权责统一、共同合作机制,才能促进自然灾害有效管理。曾国平等人指出政府、受灾群众、救援队伍、新闻媒体、社会公众以及非政府组织等是灾害应对的六大主体,结合云南救灾实际对政府主导、多元主体参与的自然灾害应对模式进行评析,认为要从加强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灾害应对配套法规建设、应急模拟演练等方面加强灾害应对体系建设。张桂蓉等人认为自然灾害应急协同网络为紧密—分工型,指明政府治理网络存在的困境,要以网络治理理论为基础,进行节点优化、整体网络优化和应急协同网络间优化,为政府治理网络现有弊端引出多种建议。近些年来,很多研究人员同样在“自然灾害协同治理”的基础之上提出更精细的名词,程蕊强调协同治理中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在自然灾害中发挥“助理”作用,对灾害中各种物质人力支持、及时反映不同类型灾民的特殊需求、针对多元问题进行个案管理,同时在灾害预防方面社会资本也能够发挥更大优势。农业为国之大计,自然灾害在农业上的打击在近年更受研究人员的关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刘晓诺发现了自然灾害后地方政府履职不到位、结构不合理以及多元主体参与不足等导致农业发展受阻,强调多元主体共治、技术赋能助力实现农业自然灾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政治—社会”传统,新兴风险的不确定性带来认知的不确定性,提升应急管理适应性的关键是更加重视专家共同体的作用。认知的不确定性源于科学知识的缺乏,而专家共同体的作用恰恰在于提供科学知识。2017年,梅志里在《风险分析》杂志发表文章,专门讨论新兴风险的定义。梅志里引入复杂性理论的视角,认为新兴风险的形成是一个涌现的过程,包括三种类型:一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涌现,风险是隐藏的;二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涌现,风险慢慢暴露;三是社会性的涌现,官方开始认识到这种新的风险,并调整政策以应对风险。这三种涌现不互斥,它们的组合决定了风险的形态。因此,新兴风险不应被视为一种特定的风险类型,而应被视为风险生命周期的一个特定的阶段。自然灾害发生时谣言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也会带来一定的新兴风险。宋雪表明,打破传统公共行政时期政府或媒体单一主体辟谣显现出辟谣速度慢、辟谣公信力低等诸多问题。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剖析灾害事件中多元主体如何参与辟谣行动以及生成怎样的辟谣效果问题,解析多元主体在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的角色,进而提供了优化协同辟谣机制的思考和建议。研究聚焦“谁在辟谣”这一问题,发现灾害事件中辟谣行动主体性质多样,政府主体、官方媒体主体、非官方媒体主体、普通个人主体、认证用户主体、企业与组织机构主体均积极参与到灾害事件辟谣行动中。在自然灾害领域,尤其是在特别重大自然灾害的调查中,专家共同体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公众的认可。在2015年的“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中,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调查组聘请国内气象、航运安全、船舶设计、水上交通管理和信息化、法律等有关方面的院士、专家参加,“先后7次组织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气象局等上百名国内外专家一起进行专题研究,在综合分析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雷达和地面气象自动站分钟级观测数据,以及现场调查情况、目击者笔录等多种资料的基础上,科学判定了事发时的天气状况。事件调查组先后召开各类会议200余次,对调查情况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在2021年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调查中,调查组同时设立专家组,“由气象、水利、市政、交通、地质、应急、法律等领域的院士和权威专家组成,开展灾害评估,为调查工作提供专业支撑。”这两份报告均有效地回应了社会关切,赢得了公众的好评。杨松桦等人将视角落入自然灾害舆论引导中,以2021年7月河南特大暴雨灾害为例分析了主流媒体在当今的时代的舆论引导策略,从此次郑州暴雨中主流媒体的应对方式分析仍然存有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建议。
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工程-技术”传统,主张开发、执行新技术预防、控制自然灾害,提升多元主体参与的效率。科技是提升防灾减灾水平的重要保障,是学者关注的一大重点,发达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突出的表现。美国、日本研究建设突出特点是多学科交叉,以大量的科研基地建设为基础,软硬件设备研发为核心。其对于促进信息互通、人力统筹协调的软硬件技术也相对完善。例如Joseph McIsaac就研究了灾害救助和难民救济行动的区块链技术,提出区块链身份管理系统,赋予系统结合生物识别和DNA的能力,这一系统能够抑制救灾物资乱领以及浪费的现象,减少非营利组织和其他救援主体在救援中的无序混乱。社交媒体等一众先前未被突出重视的视角也被挖掘,Sara Harrison和Peter Johnson研究了加拿大应急管理中危机众包和社交媒体的挑战,二人对社交媒体在应急管理中的应用所得益处和挑战进行阐释,认为现如今社交媒体应用已被证明是一个可靠的沟通渠道,在自然灾害治理中能够发挥惊人的作用。大数据分析在自然灾害的治理中也得到了一定关注,学者Luciano EM就通过分析巴西数字治理政策中的问题得出协同治理能够应用于数字领域从而帮助国家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同时能够解决文化障碍,对自然灾害背景下的协同治理效率提升作出贡献。遥感数据对自然灾害监测作出了突出贡献,卡特里娜飓风后十年美国就曾尝试使用遥感数据技术对其灾害恢复情况进行监测,理解人类和自然系统间的相互作用。
  “组织-制度”传统,主张加强、完善制度设计可以为自然灾害治理、各方协同合作提供便利、扫除制度障碍。在制度建设中学者们主要突出进行风险管理制度改进、政府对社会主体相关管理制度的优化。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制度方面,Sophie Blackburn认为分散的风险管理系统对于灾害管理不利,利用规模理论分析决定和限制牙买加灾害风险治理结构的权力关系框架,提出要进行灾难治理权力的重新划分。在这一研究中所运用的规模理论(scale theory)作为一个新的方向出现在自然灾害领域。Thaler Thomas则力求寻找风险管理程序新的体制创新,分析主流方案不同的方法提出了多功能保护方案来达到制度创新,依赖自下而上的举措、通过公众、专家支持达成政策的创新日本政府对于自然灾害管理有丰富的经验,在地区灾害应急方面会积极开展评估,细致分析多主体参与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掌握情况、减轻灾害危机的对策、整顿体制、信息沟通体系、器材与储备粮食的管理、应急反应灾后重建计划、居民的信息流通、教育与训练水平的提升,根据具体的评估状况制定改善政策。在政府对社会其他主体的相关制度研究中,Raungratanaamporn和Pakdeeburee在政府与社区在灾害管理活动中的合作中对泰国洪水灾害管理政策进行调查,并指出在灾害管理活动中进行协作的重要性被认为是灾害管理活动中专业精神的一个关键点,一套灾害管理的概念,如专业管理、指挥、控制和协作以及事件指挥系统变得更加值得商榷,力求寻找各级政府在政策上的连通性,把握公民对灾害管理政策的参与情况。
  “政治-社会”传统,意在研究加强政府和社会多方合作的措施,探寻高效合作的更多路径。“多中心”“社会生态”“协同治理”“网络化管理”等理论是这一传统学者关注的重点。1951年迈克尔·博兰尼最早提出“多中心”(Polycentric)的概念。他的著作《自由的逻辑》将社会分为了智慧和多中心两种秩序,认为公共危机可以通过多个主体相互协作进行处理。协同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多学科研究基础上形成发展的一门新兴学科,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理论,并且在八十年代逐渐引入自然灾害应急管理领域。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对多元主体参与灾害协同治理进行相关研究,其成果主要集中在灾害中多元主体的界定、多元主体参与灾害协同治理必要性以及政府与多元主体合作等方面。2006年公共管理国际会议上学者提出灾害治理多元主体参与的观点,即在以政府为主的同时强调其他主体的参与作用,为今后的自然灾害协同治理提供了路线。日本学者浦岛野夫指出,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可以提高两者互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政府政治行为与公民意愿之间的矛盾提供一些解决思路。在政府与非政府合作方面。20世纪后期英美等后现代国家掀起“全球结社革命”,非营利组织得到广泛关注,社区、公众的协作参与力量也得到更多支持,高效协同治理的研究开始从美国、日本等国家扩散,受到更多国家学者的重视。意大利学者Claudia Paciarotti比较意大利发生的6个紧急事件中自发志愿者的管理,提出了公众参与应急管理的对策和建议。Chih-Hui Laid等学者基于社区生态学提出灾害背景下影响社区互动的因素以及组织的积极作用,认为灾害可以被视为一种激进的环境事件,促进社会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了组织社区的出现,为自然灾害的多元互动提出了新颖的观点。这些研究表明目前国外学者针对自然灾害协同治理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对其概念进行分析解释并且进行宏观的说明,而是更偏向于深入细致地分析影响自然灾害协同治理的多种因素、如何更高效的达到协同治理目的。日本作为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同样值得学习。学者Iizuka Akiko(2018)具体阐述了日本非政府组织在自然灾害治理中的角色和作用,提出政府面对自然灾害并不能包揽全局,需要非政府组织的及时介入,希望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先进经验能够为世界的应急管理带来启发。Juhn Chris P. Espia等学者则在菲律宾开展了当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联合救灾为主题的研究,具体分析了影响菲律宾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合作的因素、非政府组织的援助类型。

参考文献:
[1]舒畅.99“国际减灾日”座谈会在京召开[J].中国民政,1999(11):39-40.
[2]刘霞,向良云.我国公共危机网络治理结构——双重整合机制的构建[J].东南学术,2006(03):23-29.
[3]何吉多,周荣,朱青海.比较优势视角下的自然灾害协同治理——以汶川大地震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08(06):46-50.
[4]闫文虎.国外重大灾害应急中的非政府组织动员及启示[J].学会,2010(12):3-7.
[5]曾国平,张甲庆,方盛举.多元主体参与视角下的地方政府自然灾害应对:经验、问题与对策——以云南省为例[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03):120-124.
[6]孙健.网络化治理: 公共事务管理的新模式[J].学术界,2011(2).
[7]徐智晨.戈德史密斯与埃格斯的网络化治理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2.
[8]童星.风险灾害危机连续统与全过程应对体系[J].中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报告,2013(01):17-23.
[9]张勇,刘军.三网融合视域下的社会组织灾害救助微治理[J].社会科学家,2016(11):37-41.
[10]宋雪.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灾害事件多元主体辟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20.
[11]潘其锐.自然灾害救援中的多元主体参与及协作分析——以盐城“6.23”风灾为例[D].华东政法大学,2020.
[12]张桂蓉,雷雨,周付军.社会网络视角下政府应急组织协同治理网络结构研究——以中央层面联合发文政策为例[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11):90-104.
[13]唐颖侠.国际灾害治理法对疫情防控的启示——基于人权的视角[D].《兰州学刊》,2021,(01):92-105.
[14]骆婧瑶.成都市城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21.
[15]张志辉.基层政府应对突发洪涝灾害事件的应急协同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1.DOI:10.27036.
[16]杨松桦,冉峡.对自然灾害事件舆论引导策略的分析——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1(05):46-51.
[17]程蕊.社会资本视角下乡村自然灾害协同治理——以福建闽清县7·9洪灾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4):7-9.
[18]刘晓诺.农业自然灾害治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热带农业工程,2021,45(06):167-169.
[19]张海波.中国第四代应急管理体系:逻辑与框架[J].中国行政管理,2022,(04):112-122.
[20]陶振.迈向智慧应急:组织愿景、运作过程与发展路径[J/OL].广西社会科学:1-10[2022-06-01].
[21]王丛虎.构建和完善服务需求导向的应急物资保障[J].人民论坛,2022(09):58-61.
[22]Heclo,H. Issue Networks and Executive Establishment,”in A·King(ed.), the New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Washington D.C:AEI,1978.
[23]Modeling Resource Network Relationships Between Response.Organizations and Affected Neighborhoods After a Technological Disaster[J].Chih-Hui Lai,Chen-Chao Tao,Yu-Chung Che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oluntary . 2017 (5).
[24]Government-communities Collaboration in Disaster Management Activity: Investigation in the Current Flood Disaster Management Policy in Thailand[J] I-soon Raungratanaamporna ,Penpathu Pakdeebureea Akio Kamikoa,Chaweewan Denpaiboon .2014.03.079.
[25]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ese NGOs in international disaster response[J] .Iizuka Akiko.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 2018 (3).
[26]Insiders and outsiders: local government and NGO engagement in disaster response in Guimaras,Philippines[J].Juhn Chris,P.Espia,Pepito Fernandez. Disasters . 2015 (1).
[27]Spontaneous volunteerism in disasters, managerial inpu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from Italian case studies[J] .Claudia Paciarotti,Angela Cesaroni. Safety Science . 2020 (C).
[28]Bottom-up innovations in natural hazard risk management in Austria[J]. Thaler Thomas,Attems Marie-Sophie,Fuchs Sve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Reduction.2021.
[29]The politics of scale and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Barriers to decentralisation in Portland, Jamaica[J] . Sophie Blackburn. Geoforum . 2014.

(七)创新点与项目特色
1.创新性及项目特色
(1)研究方法创新
本项目研究涉及到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城市管理学等学科研究方法,尝试将多种学科和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多种视角、多种专业和多方面的优点分析和处理问题。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外部交叉以及本门类科学内部众多学科之间发生的内部交叉所形成的综合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因而有利于有效地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社会问题,尤其是全球性的复杂问题。
(2)研究理论创新
首先,“协同治理”理论是一门交叉理论,它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作为自然科学的协同论和作为社会科学的治理理论。因此以“协同治理”的视角来看待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主体参与问题具有十分明显的优越性。其次,治理主体不仅指政府组织,而且包括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庭以及公民个人,各个主体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和利益诉求,也拥有不同的社会资源,在社会系统中,它们之间保持着竞争和合作两种关系,因为在现代社会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或者行为体具有能够单独实现目标的知识和资源。
(3)研究视角创新
本项目尝试从思维视角、批判视角等多元角度中寻求突破。通过研究者的主体意识的介入,针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入手,进一步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理视角。同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八)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成果
1.技术路线
协同治理视角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主体参与研究技术路线如图所示:


2.拟解决的问题
(1)发掘参与主体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人力方面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各主体的人力方面可能还存在短缺问题。往往在事发应对、事中处理和善后管理过程中效率低下。这导致管理层下发的任务出现堆积和拖延。因此,解决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人力短缺的问题迫在眉睫。要解决该问题需要各参与主体能够组织并推动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以配合完成应急管理。同时,不断提高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
(2)解决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参与主体物资分配方面存在的短缺
虽然我国在资源储备上有极大的储备,但从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物资的分配来看,还存在极大问题。根据河南抗洪一线人员消息报道,在某些村落物资进不去,人员出不来,导致救援变得十分困难。可见在应急管理中物资分配存在不少问题。在实践中加快对分配应急管理分配体系的完善,将成为推动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改革的重要契机。
(3)分析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参与主体应如何高效地进行应急管理
目前,疫情并没有消失。因疫情的缘故,进行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十分困难。如何在疫情防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两方面两手抓就变得十分关键。通过本研究,旨在解决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参与主体应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自然灾害应急管。



(十)已有基础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①理论资源丰富,获取途径多元
团队成员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超星等中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Blackwell等英文数据库,以及学校图书馆、期刊室检索查阅可利用的文献理论资源,为项目开展提供科学、丰富的理论支撑。
②团队成员专业领域广泛,专业基础扎实
本项目团队成员专业结构涉及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已接受过《管理学》《公共管理导论(双语)》《公共政策学》《公共行政法规导论》《经济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调查方法》《行政组织学》《公共危机管理》《社会学概论》《组织社会学》等主干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为项目的研究以及数据分析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③实践积累丰富,研究基础扎实
本团队成员参加过企业实习、社区实习、公益活动等,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良好的沟通能力及实地调研能力,对社会实践有一定的了解。曾参加大学生SYB创业培训基础课,加之专业老师的指导,项目团队还曾深入社区实地学习。以上实践积累为后续调研、研究报告的撰写提供了大量经验支持。

2.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法
(1)已具备的条件
①指导老师的专业指导
本项目指导老师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历背景,统一指导调研方式方法,从多视角下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和眼界,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路。另外,指导老师熟练掌握并教授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调查与社会统计、社会学概论、网络爬虫与数据分析等课程,为项目进程提供了经验支持和专业指导。
②团队成员理论基础扎实
团队成员由社会工作专业、行政管理专业、城市管理专业以及公共管理类的学生组成,跨年级、跨专业,在公共治理方面知识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在解决公共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思维与见解。
③团队成员社会实践经验丰富
成员利用寒暑假期间深入基层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出了一定的交流与协调组织能力和实地调研能力,为项目研究进行访谈和与调查对象进行沟通提供优势条件。
④团队成员对项目兴趣浓厚
团队成员们对此次“协同治理视角下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主体参与性研究”调研机会十分珍惜,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兴趣浓厚,热情高涨,积极配合,为课题研究增添了强大动力。
⑤开放式图书馆的设施条件
调研团队需要参考大量的专业文献,学院可申请向调研团队开放图书馆,依托学校和学院两级文献资源,集中设置在校图书馆与公共管理学院图书资料室等处,可供调研团队借阅。
⑥来自政府及学校的经费支持
调研团队的成员均为在校本科生,尚未具备稳定的经济收入,在调研过程中难免遇到资金不足的状况,因此,政府和学校对研究项目给予的经费支持使得整个调研过程变得更加顺利。
 (2)尚缺少的条件
①接受调研的群体覆盖面较小问题
受当前疫情影响,团队可接触的调研对象数目减少,接受调研的群体范围缩小,削弱了调研结果的代表性,会使调查结果存在偏差。 
②与调研过程中各方主体之间沟通问题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各方主体出于谨慎心理,难免会对调查研究的真实性存在怀疑,从而会导致对调研工作的积极配合度不高。
(3)解决方案
①利用线上网络优势,结合实地调查,扩大被调查群体覆盖面
采用部分线上问卷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向高校学生、社区群众、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社会中的其他组织分发问卷,了解民众对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满意度。一方面,加大问卷投放量,使得问卷调查具有随机性,从而得到更全面的调查结果。另一方面,完善问卷设计,问卷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分配合理,答案尽可能全面完整,增强其严谨性。
②充分利用师资优势和学校平台优势,加强与各主体间的沟通
一方面,团队成员积极主动地与被调研主体以及相关部门沟通,阐明该调研的实际目的及意义,听取来自不同群体的建议;学校、学院以及指导老师为项目调研给予高度支持,利用广泛的人际资源,为团队调研开具调研证明,并进行实地访谈问题协商,团队携调研证明前往实地进行调研。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8240.00 1520.00 6720.00
1. 业务费 7700.00 用于项目研究所产生的业务费用 1200.00 650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950.00 主要用于论文查重、数据分析 500.00 450.00
(2)能源动力费 1800.00 主要用于去各个社区、学校和媒体机构的交通费 400.00 1400.00
(3)会议、差旅费 2500.00 主要用于调研时的住宿费和餐饮费 0.00 2500.00
(4)文献检索费 450.00 用于文献搜索使用费用 300.00 150.00
(5)论文出版费 2000.00 研究结束后,用于研究报告的出版 0.00 20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0.00 0.00 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0.00 0.00 0.00
4. 材料费 540.00 用于各种资料的打印购买 320.00 22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