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志愿服务所推行的网格化管理,可利用社区网格化管理平台设施,将扶幼助残、扶贫帮困、环保治安等社区服务项目纳入社区志愿服务管理平台,使社区志愿服务供需之间实现精准对接,提升社区志愿服务的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同时拉近社区居民、社区工作者和大学生志愿者三方关系。目前我国社区志愿服务有如下问题:一、志愿者招募方式的狭隘性,网络机制不健全,无法动员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二、社区志愿服务的目的与社区居民需求不匹配不对应问题,没有相应的调查机制,指定长期或短期的服务项目。三、几乎没有独立、灵活性的社区志愿服务站点或组织。
一、志愿服务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文化、养老、环境、创城)
随着我国社区现代化趋势的不断加强,政府作为单一主体管理社区已不能满足越来越多元化的需要和适应现实发展,鼓励多元化治理主体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网络化治理成为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志愿服务作为创新社区治理的新渠道和新手段,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社区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而且对网络状合作治理结构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区是指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聚集一定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和密切的社会交往的人口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给人们提供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不仅如此,社区也是实现各类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社区志愿服务作为志愿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则是以社区为主要场所,以社区服务为主要领域,根据居民个人、家庭的生产生活基本需求,集合多种资源,提供相应服务 。社区志愿服务具有无偿性、公益性和福利性等特点,在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促进社区治理发展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并逐渐成为社区公共服务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
“多方面嵌入”志愿服务嵌入社区治理的分析框架
社区作为公众诉求的主要承接方,需要处理多方面的矛盾和诉求,在基层治理的各项事务中逐渐力不从心,因此与社会组织打造“伙伴关系”恰逢其时。
(1) 物质层面的资源嵌入
社区发展与活动开展都需要各类资源支撑,由于社区事务越来越庞杂而繁重,社区工作者面临常规性治理资源匮乏的困境,这为社会组织资源嵌入提供了相应的接口。高校志愿服务队伍利用其人才、智力、信息与平台资源优势,为社区链接外部资源,并与社区原有资源进行对接,弥合社区的资源缺口,拉动资源拓展,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嵌入。
(2) 精神层面的情感嵌入
社区工作是对人的管理与服务,应当注重居民需求、提供人文关怀,让社区有温度。社会组织的作用在于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爱心帮扶弱势群体,开展养老、环境建设、助残等扶危济困的项目,扩大居民互动基础,形成平等、关爱、共享、和谐的社区氛围。
(3) 行为层面的能力嵌入
建构能力机制是志愿服务队伍持久良性嵌入社区治理的必要保障。志愿服务队伍一方面通过借靠街道权威和社区居委会赋能嵌入社区,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靠自身队伍运作的能力。社区服务项目的高效实施往往需要专业化、常态化、制度化运作。但由于资源匮乏、专业人才不足,街道、居委会
等日常社区治理主体往往面临邻里活动成效不显的局面,容易损害其公信
力。而志愿服务队伍凭借专业化的运作,通过打造社区品牌,来整合社区零
散、碎片化的资源,并以能使群众信服、提高在社区中的影响力,逐渐在树立威望中实现嵌入。
二、打造符合社区的特色志愿服务项目
“三三制建设模式”
即“三团体协作(学校社团、社区志愿服务队、社区工作者)”和“三计划协同(调研计划、培训计划、志愿活动计划)”。
学校社团、社区志愿服务队、社区工作者,三方进行情感沟通、工作协同、思想一致,分类多次开展三方联谊活动,增加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者的认同感、参加社区治理的参与感和对大学生社团的认同感;调研计划、培训计划、志愿活动计划,对于调研计划要整体统一,信息一致,高校主行,居民配合,社区工作者辅助;培训计划上,社区志愿者服务队要组织好,由专业导师授课,由优秀志愿者以分享等形式做好志愿者培训。同时加强合作,让老年志愿服务队走入学校社团,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
长效岗位——志愿服务队
1、长效服务岗位:
设置社区服务中心大学生志愿者辅助岗,(1)从社区需求角度:初步筹建的社区,任务重,工作量大,对人才的需求较多;(2)从学生教学角度:慈善管理专业学生亟需沉浸式学习和行为学习法,学生可以从基层社会治理的角度进行体验式学习,因此,面向公共管理学院重点针对慈善管理专业学生设置此劳动实践岗位,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对学生劳动实践的时长记录和工作情况考核,山东工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负责结合社区给出的考核结果酌情给学生记录有效志愿服务活动时长并纳入学生社会实践课程或劳动课统一管理。
2、多个志愿服务队建设
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维系社区乃至整个社会的安稳;社区志愿服务有助于增强居民的归宿感以及整个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区治理和社区服务就要充分发挥社区价值,因此大力加强社区志愿服务是构建和谐社区和科学治区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设计了以下项目建设:
(1)文明创建整治志愿服务队
文明社区是一张亮丽的社区名片,代表着一个社区发展的高度。为给社区文明创建助力,给社区居民营造一个卫生、温馨的居住环境,可以大力组织志愿者队伍在社区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活动,助力文明社区创建。志愿者队伍成员可向群众发放创区活动倡议书,宣传创区相关知识,鼓励广大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绿化、净化、美化,自觉抵制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不文明行为,倡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争做改善环境的先行者、良好风尚的引领者。
(2)群众性文化活动志愿服务队
群众文化是居民精神生活的必须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且其已成为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加强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的过程中,志愿者在补充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促进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区文化服务越来越完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也越来越多种多样,这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使我国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友善。只有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到群众文化活动当中,才能更好地进行精神文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志愿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紧密配合社区文化专业服务队伍,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有序开展,促进了社区群众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3)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代家庭成员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空巢老人”的队伍日益庞大,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一方面,社区应当建立准确的 “空巢老人信息库”。信息库应当包括:老人姓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学历,专业,爱好,电话,子女情况,子女的联系电话、地址,退休前的供职单位等等。基层政府机关根据社区提供的信息备份,必要时予以核对,并根据信息库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推广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务网站,为空巢老人的家属提供反馈信息的服务。
结合社区实际情况,为切实做好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地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健康保健、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社区建立关爱行动工作制度、制订志愿者服务规范等,积极提倡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递志愿爱心、营造志愿氛围,充分发扬志愿者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事业。
(4)法律法规科技宣传志愿服务队
志愿者队伍进行法律法规科技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素质和维权意识,拓宽普法宣传领域,营造浓厚的学法、用法氛围。居民利用学法、用法、积极参与社区活动,不但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增强社区居民投身社区建设的凝聚力、向心力。为了进一步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提升大家知法、懂法、用法的能力,增强居民群众依法的法律意识。志愿服务队可组织志愿者和社区群众在社区内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讲堂开展“法律知识宣传”科技活动,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营造遵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使居民真正感受到法律就在身边,助力创建文明社区,加快社区发展的步伐。
(5)交通劝导志愿服务队
为进一步增强社区居民的交通法治和文明交通意识,进一步提高居民交通的自觉性,营造遵守交通安全法规的良好氛围,助力文明社区创建,开展文明交通劝导志愿服务活动。劝导社区文明出行的同时,让群众认识到安全出行、文明出行的重要性。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文明交通安全意识更加深入人心,让道路交通出行环境更加安全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