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图1 2002-2022年国内有关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的发文
量情况

图2 党史学习教育研究层次分布情况

图3 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主题分布情况
中国共产党在创办与领导高等教育的革命实践中,开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的课程化。如何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
20世纪20年代初中共建立不久,党的领导人认识到了党史学习的重要性,党史学习教育由此展开。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全面地总结了党史理论探究的各个方面的内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延安时期是党史学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繁荣发展阶段。张闻天撰写的《中国现代革命运动史》、毛泽东等人撰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论著都是在讲授党史、党建课程时形成的。不仅如此,各高校响应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出现以学习运动为载体的集中教育形式。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后,党史学习教育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比如,王仲清学者编著的《中国党史学概论》一书,内容系统全面,书中着重介绍了其性质、特点、内容、方法及探索的历史和现状。郭德宏教授撰写的《中共党史学的性质、体系、理论与方法》给出了全面系统的建议。齐鹏飞教授所著的《中共党史研究的政治功能与学术功能》分别从政治功能和学术功能两个方面来科学阐述,为我们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方向。杨凤城教授所著的《关于中共党史研究的规范与方法》从不同的视角为我们呈现了研究此类问题的整体把握方向。
1981年3月18日,中央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决定稿。3月26日,在《决议》中又增添了两条意见。一是专门加一篇文章、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60年。二是建议中央提倡学习。1987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成立66周年纪念日,中央决定发表邓小平1980年8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配合这篇讲话的发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日程上来》,《红旗》杂志1987年第13期发表社论《指导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为今后研究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截止到2021年,国内已经出版了一系列大学生党史文化教育学习方面的论著,初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如图1)。2021年王管在其《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一文中指出唯有以大学生为中心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目标,这体现出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郑春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研究综述与前瞻思考》一书中深刻阐释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意蕴及其前瞻思考,开展多元路径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之中,提高教育实效。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党史学习教育不能停留在意识层面的观念教育,而要真正的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汪和祥在发表的《加强和改进高校中共党史教育的思考和建议》中就其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总结,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比如:哈尔滨师范大学以“培训一批宣讲师资”、“打造一批精品课程”等推动党史学习与课堂相结合,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南京大学举办特色升旗仪式,邀请老党员代表出席并讲话。江苏大学举办新学期“开学第一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师生学党史,让师生们在深学细研中感悟初心,在交流碰撞中强化担当。同时,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也为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的推进带来了进一步的挑战。各种多媒体平台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其中或明或暗夹杂了一些不实内容或者错误思潮,借用互联网这一工具散布到各个角落,进而渗透进高校青年大学生的精神空间,对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有关党史学习教育的发展起步较晚,主要存在的问题为理论化程度过高、部分高校党史教育形势过于单一、党史教育手段过于传统、各种理论鱼龙混杂等问题。本项目立足于当前存在的问题,展开研究。
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理想信念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人们在一定认识基础上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定不移和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高校在积极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同时,充分吸收借鉴国外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方法,既是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的客观需要,也是新时期丰富和完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
美国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以“有实无名”的形式存在。这些学校不仅有广泛深入的理想信念教育的现象和行为,而且还形成了系统化的相关理论和完善的制度体制。美国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价值观教育。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社会呈现出多元化、自由化的特征,高校价值观的教育更多地采用一种隐性输出的方式,主要通过开设种类繁多的通识课程,积极输出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认同美国资产阶级的思想观念和美国国家意识形态。作为美国最早开放通识教育的哈佛大学,其通识教育的主要设计者罗索夫斯科就曾指出,哈佛通识教育核心课的重要任务就是“将共同的价值观传输给来自不同背景的学生”,《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也明确规定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人的人和公民”。美国高校通过价值观教育,有意识地将美国历史、国家文化、西方价值理念等内容灌输到学生头脑之中,这对强化学生对美国制度认同感和对国家的归属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②宗教教育。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贝拉指出:“美国意识形态是把主流社会的爱国情感及其宗教信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文化构建。”美国许多大学都建有教堂,并允许大学生在特定的时间到教堂接受宗教教育,借此强化学生的美国价值观。一方面,借此进行国家认同的信仰教育,这是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传统和优势;另一方面,其所灌输的资本主义伦理精神,也是美国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出发点与着力点。③校园文化建设。美国高校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得的重要方式。在重大节日来临之际都会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除此之外,不少高校还会设立博物馆与纪念馆,借此向学生传递美国的国家思想和价值观念。④社区服务。美国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理想信念教育从书斋和课堂走向社会。
英国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先驱,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方面。英国理想信念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宗教化、世俗化、逐渐专业化的特点,英国理想信念教育者通过对特点的认识更加促进了英国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的实现。1870年以前,英国的理想信念教育表现为宗教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学校由教会创办,这一时期的理想信念教育实质上就是宗教教育。1870-1944年逐渐世俗化的理想信念教育。这一阶段资产阶级迅猛发展,资产阶级顺利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得到发展。但是发展不彻底,最终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相妥协,建立起与贵族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制。所以这一阶段英国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属性,呈现出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并存的局面。虽然这个阶段英国学校教育开始具有世俗化的特点,但由于宗教教育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学校课程中还是设置了宗教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益专业化的英国理想信念教育。二战后,一些新的教派教义不断产生,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世俗教育发展更加深入,宗教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实力逐渐削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此阶段英国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表现的更具体、更丰富,出现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教育、公民美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受二战以及战后一系列的影响,国家在理想信念教育上更加注重政治、道德与宗教教育,并且对于学校德育更加重视。
日本作为与我国隔海相望的重要邻国,其对理想信念教育也颇为重视。他们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各科知识体系中,对国民在环境熏陶中、挫折体验中潜在地进行教育。日本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基础理论包括本土的神道教理论教义、武士道精神以及外来的我国儒家思想和美国民主主义思想。其经历了古代、明治维新后、二战后三个阶段的发展,强调个性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原则。21世纪的教育方法更加多元。日本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各具特色。内容方面,不仅注重爱国主义教育、重视个性教育和集团主义教育,还强调人生观教育和国际化教育,更是将劳动教育贯穿整个理想信念教育的各个方面。方法上采用环境熏陶法和隐性教育法,注重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接受理想信念教育。
俄罗斯的理想信念教育建设含有优良的历史传统。苏联时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明确了理想信念教育的目标和地位。俄罗斯本国学者对于俄罗斯理想信念教育建设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俄罗斯当局对于理想信念教育所指定的一系列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及其对政策的解读和建议。俄罗斯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建设过程中颁布出台了一系列的国家法律法规,从而加速俄罗斯理想信念教育的步伐。此外,还有学者从理想信念教育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发扬问题上做了进一步的探讨。基于俄罗斯理想信念教育当前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俄罗斯学者已经对理想信念教育抱有很高的重视,并且取得了比较有价值的研究。
综上所述,美国高校以隐性教育为主,中国高校以显性教育为主。在理想信念教育方式上,我国可以进一步加强显性与隐性教育的相互协同。与此同时,可借鉴美国高校的一些教育方法,注重以问题为导向,积极实施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思想引导,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加强大学生的学习感悟,以此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在理想信念教育渠道上,进一步实现校内和校外资源的统筹协调。英国理想信念教育同样对我国来说也有启示,我国可以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功能,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基于日本高校的经验与我国高校现实困境的考虑,今后我们应在教育过程中优化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课程思政”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国际化、开放化水平。通过客观综合分析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与问题后,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从而给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启示是应进一步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环境,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要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等。
3.参考文献
[1]程德慧.论党史学习教育在高校立德树人中的价值意蕴及实践理路[J].河南农业,2021,(30):40-43.
[2]左征军.美国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对我国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5):91-93.
[3] 孙婷婷.新时代加强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21.
[4]戈 毅. 加强高校大学生中共党史教育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
[5]壮丹丽.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研究[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1,27(05):116-122.
[6]孙梦蝶,张然.大学生党史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1(05):5-9.
[7]华章琳,刘玲.大学生主体视角下高校党史学习教育路径研究[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22,35(03):92-97.
[8]汪 菊.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与实现[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1(02):28-33.
[9]王月圆.中共党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提升研究[D].山东大学,2021.
[10]王 管.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0):30-32.
[11]苗鑫桐.中共党史教育路径问题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7.
[12]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天津市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1,38(02):1-9.
[13]宋光海.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评《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十论》[J].人民长江,2021,52(12):252-253.
[14]邵 岩.抓实党史学习教育,上好新时代思政课[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10):10-13.
[15]王鑫宏.百年党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41(10):65-71.
[16]丁俊萍,赵 翀.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历程和经验[J].思想理论教育,2021,(05):27-34.
[17]左童洁.英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特性及对我国的启示[J].才智,2018(29):46-47+49.
[18]宋金爽.英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交际,2019(18):247-248.
[19]张竹青.日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对我国高校的启示研究[D].导师:郝琦.延安大学,2020.
[20]黎泽丹. 俄罗斯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及其启示[D].兰州大学,2019.
[21][美]H·S·康马杰.美国精神[M].杨静予,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2] Annette Chowthi-Williams. Joan Curzio, Stephen Lerman Evaluation of how a curriculum change in nurse education was manag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 business change management model: A qualitative case study[J].Nurse Education Today, 2016, 36(1).
[23] Susan S. Baker.Kathryn McGirr, Garry Auld Best Practices in Curricula Revisions: Using the Evidence-Based Eating Smart ? Being Active as an Exemplar[J] Journal of Nutrition Education and Behavior, 2020, 52(6).
[24] Neesha Ridley.Anna Byrom Developing a case based learning curriculum with a salutogenic perspective[J].Midwifery, 2018, 64.
[25] Edgar Snow.Red Star Over China[J].Victor Golanz,London,UK,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