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基于老年人慢性病护理视角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研究

申报人:吴晓莉 申报日期:2022-03-29

基本情况

2022
基于老年人慢性病护理视角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研究 学生申报
创新训练项目
法学
社会学类
学生来源于教师科研项目选题
一年期
本项目基于老年人慢性病护理视角,尝试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出发,一方面分析出老年人对于慢性病服务的“有效需求”,另一方面深入剖析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端的协同创新机制提高服务供给的水平和效率,实现供需匹配,从而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符合具有“个体化”的慢性疾病护理养老服务模式,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以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新的医学模式(生理—心理—社会)以及中医治未病为指导,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评估、有效干预与连续跟踪服务而达到持续性护理、有效整合三级预防等方式促进社区老人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三位一体化,让老人享受更加健全、健康、综合、适宜的养老服务。

“校易行杯”创意设计大赛优胜奖

“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

“校易行杯”纸承重大赛一等奖

(一)案例“共享理念在行动:新时代黄海社区服务中心的共享互动模式创新”入库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

(二)纵向课题:12017年获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青年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山东省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协同创新研究(17DSHJ01); 22018年获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青年项目):供需匹配视角下农村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协同创新研究(18YJCZH181);3、作为国家社科青年项目“文化科技复合型创新团队胜任力模型及动态开发机制研究”(12CGL055)的第四负责人,第三主要参加人结项,项目评级良好。

(三)横向课题:连续三年服务烟台市考核工作办公室,2016年“关于如何加强改进平时考核的研究”、2017年“探索运用大数据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科学化水平”连续两年获得省里一等奖;2018年合作课题“综合考核聚焦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研究”。

(四)已发表论文:①于秀琴,王鑫,陶健,秦敏.大数据背景下政府购买社会管理性服务的有效需求识别及测量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8,(9):30-36 ②王鑫,张再生.制度因素与高管胜任素质_基于招聘广告的内容分析[J].经济管理,2012,(7):71-80 ③张再生,王鑫,吴云青.社会管理创新的系统模式构建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40 ④王鑫,张再生.转型期社会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及其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 2012(02):29-35.

(五)已出版专著:2018年出版专著:《基于组织健康的企业竞争优势研究》
   本次项目由王鑫老师指导,老师学识渊博,经验丰富,多次负责和参与过课题研究。本课题属于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人口学、医疗卫生、药品监管、公共管理等,课题负责人复合型的经历具有较大的研究优势。首先,指导教师有医学本科、药学硕士及管理学博士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学历背景,熟悉医疗健康、药品管理及公共管理领域;其次指导教师具有多年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经验,主要负责员工社会保险,熟悉保险领域。课题指导教师目前的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具体聚焦于养老服务领域。正在参与国家社科“我国机构养老服务动态定价机制与补贴政策研究”,主要负责编写过关于天津医保的相关书籍,并作为负责人承担山东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山东省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协同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积累。
国家级

项目成员

序号 学生 所属学院 专业 年级 项目中的分工 成员类型
吴晓莉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公共管理类 2020 统筹各个板块内容整合信息并撰写文本
李凯欣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公共管理类 2020 文档排版并查询整理国内外资料
唐明军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公共管理类 2020 收集信息并撰写文本及检查
周璐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公共管理类 2020 文档再检查排版、撰写
刘晓 会计学院 会计学 2020 收集信息并撰写文本

指导教师

序号 教师姓名 所属学院 是否企业导师 教师类型
王鑫 公共管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

立项依据

(一)研究目的

1、从老年人慢性病护理视角审视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的完善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2、从供需匹配的视角审视社区医养结合型慢性疾病护理养老服务模式的现状,帮助社区利用各方资源的最大化。

3、以现代健康概念和新的医学模式以及中医治未病(预防)为指导,通过采用现代医学和现代管理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个体或群体整体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化管理。以改善个人和人群健康状态以达到最大健康效益,尽可能的解除老人的顾虑。

4、将国外慢性病护理“桥梁模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帮助实现慢性病患者医院、社区、家庭的无缝对接。降低患者再入院率和减轻患者家庭护理人员的压力。

5、将原本行政管理、商业领域的协同创新理论,嵌入到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供给端的分析,拓宽协同创新理论在现有养老服务体系的应用。

6、通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文献研究法、SWOT分析法等方法,整合分析老年人在当今养老模式背景下的真实需求以及社区目前养老服务体系所面临的问题,为政府出台和实施医养结合方案提供参考,缓解我国慢性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

7、通过完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方式,引进健康管理师、营养师、康复医生等专业人才,促进就业,减缓当下严峻就业形势。

8、帮助学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将学习与理论相结合。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解当今社会现状和自己发现自己不足,培养本专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9、以设计家庭、医院、社区三位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为研究对象,探求老年人健康养老方面存在的问题,发现老年人对于健康养老的新需求,调试老年人在心理、生理、社会方面的适应性,实现健康促进和健康维护的目标。并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实行医院-社区-家庭的延续性服务提出合理化建议及发展策略。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逻辑和研究内容见图 1

图1本课题的主要研究逻辑和研究内容

1.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供需匹配现状研究

结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国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老年慢性病护理供需现状,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是反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健康素质的重要指标。2015-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家癌症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开展了新一轮的中国居民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近6亿人口,现场调查人数超过60万,具有国家和省级代表性,根据监测结果编写形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1]。报告结果显示:①2019年,我国居民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等四类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为16.5%我国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不断扩大。同时因慢性病死亡的比例也会持续增加,2019年我国因慢性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88.5%,其中心脑血管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比例为80.7%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和癌症发病率与2015年相比有所上升。详细了解了老年人对慢性病服务的有效需求和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中的供需匹配存在的矛盾。从需求角度,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对于社区医养结合的慢性病护理有强烈需求。近年来我国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基数仍将扩大,慢病防控工作仍面临巨大挑战。而慢性病因病程长、病因复杂、并发症多等问题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经济负荷等特点,而老人自身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记忆力的下降、行动不便等,无法得到科学合理的护理服务。从供给角度,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国家政策的陆续出台,养老服务供给端丰富,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进行资源整合可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但我国社区医疗服务资源相对处于初级阶段,养老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尤其医养结合涉及到多元主体和利益方的协调与合作,难免造成“多头管理”或“无人负责”的复杂局面,造成社区医养结合服务没有针对性、不合理等效率低下问题。因此如何更有效的解决老年人慢性病护理和养老服务的双重需求问题已迫在眉睫。

基于此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获取社区慢性病服务供需匹配所反映的数据和文本,初步形成社区慢性病服务供需匹配现状的调查报告。


2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的供需关系网

2基于现代健康概念--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针对社区老人认知调查研究

①在研究内容1的基础上,从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切入,结合文献研究、专家咨询,深入了解患病原因及护理注意事项,基于黄启原等(2021)有关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2],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健康概念分别从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三个角度进行设计《健康信息收集调查问卷》;②通过社区实地走访,发放问卷系统全面的了解老人个人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目前健康状况和疾病家族史、生活方式(膳食、身体活动、吸烟、 饮酒等)、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③运用现代化工具对所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后续开展完善慢性病护理养老服务提供有利依据。详细数据见附件1

3.基于“桥梁模型”对医养结合多元供给主体系统创新开展持续性护理研究

比较不同人群问卷的反馈,进一步研究导致中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的影响因素是因为周边环境条件欠缺、政策落实不到位还是自身缺乏健康意识、生活起居习惯不良。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以便完善“家庭、社区、医院”三位一体养老模式,实现慢性病管理效率的最大化、个性化。

通过文献研究法大量浏览国内外医养康养结合模式成功案例,设计出一套具有可复制性、可传播性、科学性、智慧性“家庭、社区、医院”三位一体的慢性病护理服务。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当地的条件进一步健全我国现有养老服务体系,最大化为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科学的养老服务,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3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

4.基于有效需求对社区进行慢性病护理服务模式研究

慢性病护理相关理论一直作为一个医疗领域而被研究,具体到社区服务的内容则由许多社工理论研究者提出相关理论。本课题以老年慢性病患者为中心的设计学视角试图再服务模式设计的路径下将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模式系统地建构出来,结合慢性病护理地相关医学理论与服务设计相关理论,将研究范围锁定在社区内展开研究。

4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模式

5.基于老年人慢性病护理视角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设计

①通过文本分析和比较发达国家医疗和养老资源整合供给相关政策方面对慢性病护理演进路径,系统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我国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与借鉴意义。

②通过建立在慢性病的两个特点上设计从“健康状态发病前疾病期预后”完整的护理链。

③慢性病的危险因素中,大部分属于可改变因素。如饮食习惯、生活习性等。2022426日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3]指出合理膳食能解决78%的慢性病相关问题。基于此在社区慢性病护理过程中,健康管理师与营养师对饮食的介入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通过引入中医“治未病”等健康管理理念和西医“早发现、早治疗”等健康管理理念,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有效整合三级预防效果。(第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即让人们不得病,不受到伤害。第二级预防是筛查、检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第三级预防是生病了要积极治疗,促进康复。)

因此根据疾病发展不同阶段设计出干预方案如下:


5疾病发展不同阶段干预方案

a.健康状态:通过健康保险、长期护理等方式完善健康和福利;通过健康指导、饮食调整等方式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b.发病前:定期上门为老人进行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法和西医理化检查,预防疾病和诊断。将收集的健康数据形成可实时更新的健康管理档案,为后续的健康管理步骤供应有效的数据支撑,实现终端平台及其配套设施、管理团队、居家老人及其家属的全方位联结。

c.疾病期:增加临床效用效率、中医调理等方式避免可预防的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病、消除或减少无效或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减轻老人负担。

d.预后:对疾病结果作出度量并提供持续的评估和改进。

④最终在得到用户以及社区方面地相关触点和痛点之后将根据这些实际上的依据得出相应的设计机会,为服务设计做支撑。建构以社区为范围的老年人慢性病护理服务模式。先探讨服务模式的模块,再把大致的流程做概念设计,让老年人能够在社区养老的近距离生活圈中得到慢性病护理的相关服务。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美国为商业保险型养老模式,采用以老年人医养全包照顾模式(Program of All-Inclusive Care for the ElderlyPACE)为主流的社区养老模式;英国为全民税收融资体制养老模式,采用以“社区照料”为主的整合照护养老模式[45];日本为全民保障转型养老模式,采用以长期照护制度为依托的居家介护和设施介护[678];德国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模式,采用以“居家照护”和“机构照护”为主的养老模式[910]4种典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基本情况见表1

1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种类以及特点

美国、英国、日本和德国在医养结合发展历程中逐渐建章立制,完善相关的法律,确保具体行动的落实有法可依。英国作为高福利国家的代表,国民健康服务体系实行全民免费医疗体制,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服务”。

2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

英国以“社区照料”为主的“整合照料”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医疗资源整合利用的高度重视;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的强化,均极大程度地减少了患者去专科医生和医院就诊的次数,较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广泛需求。日本构建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体系以及对于护理人员分层次、分类别的大力培养,都成为了老年人能够享受到功能齐全、人性化、高质量的医疗养护综合服务的必要条件。德国政府将财政资金与养老保险金进行有机结合,以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为主要服务模式[111213]。各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营模式比较见表3

3美国、英国、日本、德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运营模式的比较


2.各国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共性:

1各国对老年人群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采取针对性的养老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的服务项目。

2各国在医养结合发展历程中建章立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具体行动的落实有法可依。

3各国都根据特定的国情以及社会现状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对国家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的养老服务模式。

4各国为了提高养老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加强了对居家养老的监督和评估。

5各国整合制度资源,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对资金和服务等资源的依赖性很强,为维持养老服务持续高效运行,从制度层面提供了稳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供给。

3.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由于我国相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起点晚,在养老方面的问题上也是近几年才得到关注,国内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研究较多,但对以慢性病为视角的创新型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还在摸索探索阶段21世纪初,自郭东等引入“医养结合、持续照顾”的理念后,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研究逐渐深入,兼具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分析,正处于探索性阶段。刘清发等将嵌入理论引入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分析中[14],将其划分为科层组织模式、医养结合契约模式、医养结合网络模式。之后,杨嘉莹运用此理论对社区中的医养结合实践进行解读,认为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实践具有结构嵌入性。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王成利对政府角色和责任进行探讨,论述政府在医养结合中的主导者角色[15]。基于博弈理论,易婧构建了政府、医养机构和企业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了西部地区医养服务参与主体的策略选择[16]。已有研究更强调从实践中提炼医养结合养老模式与实现路径,且视角多元[17]。从医养服务载体融合方式的角度对模式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养老机构内开设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内开设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合作三种模式[18]或内置型、联动型和辐射型[19],在此基础上可提炼出医养结合的三种运行机制:“整合照料”机制、“联合运行”机制与支撑辐射机制[20]。从医疗与养老资源融合角度,陈成文等强 调“医”“护”“养”三者的策略性协同,为患病老年人提供综合性养老服务[21]。从医养服务供给主体的角色与关系角度,已有研究指出应充分发挥政府、企事业单位、非营利组织各主体的积极性,积极推进PPP 模式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有效供给[22]

楚蓓(2018)提出,多元主体协同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的创新构想,并从制度建设、监督机制和协同机制三方面构建起实施路径。[23]

此外,政府作为养老体系制度的建设者,引导地方政府、引导市场协同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我国于2000年开始踏入老龄化社会,为推动养老改革进程,政府当即开始推行政策并不断改革创新养老新政策。2011年政府为了能在养老服务业上有更大的突破进展,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加入了医护型、养护型养老服务。

国家层面从2013年开始推进医养结合服务体系建设,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医养融合发展。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确定了两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2019年,国家卫健委、民政部等部门联合颁布《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确定90个市区医养结合试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近年来,国家继续深入开展了大量关于医养结合的探索,并将其纳入《“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等相关战略规划。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

4.研究现状述评

从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养老服务领域以“医疗”和“养护”为核心的整合已经成为重要趋势,医养结合模式值得深入研究推广。我国养老服务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

①养老资金投入不足:我国传统价值观念是养儿防老,目前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随着我国在经济尚不发达时即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形成 421家庭模式造成的日趋严峻的养老形势,政府投入已经不能满足养老需求,而家庭养老资源严重不足。

②地区发展不均衡: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观念差异,导致传统养老观念和地区养老发展水平不均衡,政府投资的养老机构在政策和资金基本到位而民 间养老机构运作困难及社区投入不足导致了社区养老的地域差异大,运作困难,服务不完善。

③服务队伍水平低:目前在养老服务机构的从业者大多数是家政服务人员,有医学背景的专科学历以上的从业者很少,而实际工作中缺乏老年专业知识,工作经验较少,机构管理不到位,而且由于社会的偏见,服务人员流失严重,高层次的人才更是难以吸引,导致养老队伍数量严重不足,质量难以保证。

④服务内容种类单一: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主要由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3个部分组成以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为主,在个体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保健康复层面与美国、德国、日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而有关慢性病护理相关理论一直作为一个医疗领域而被研究,具体到社区服务的内容则由许多社工理论研究者提出相关理论,缺乏整合性与协同创新。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1. 强化政策导向完善社区养老体系。

2. 强化资金统筹建立多元合作关系。

3. 强化健康教育树立预防为主观念。

4. 强化护理服务照顾内容多样化。


(四)创新点与项目特色

1.研究视角新颖,符合当代老龄化大背景

本研究从慢性病视角出发,探究我国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仅仅依靠家庭、医疗机构不足以满足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护理需求,以患者需求为导向,提供社区供给端的协同创新机制。从“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供需匹配现状-现代老年人健康概念认知-桥梁模型持续性护理-有效需求的护理模式-慢性病视角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设计”五个维度出发进行研究。

2.研究项目契合现实需求

目前我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产业化水平较低,慢性病在社区发生率高,呈共病模式的特点严重危害了社区老年人身心健康,同时由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反复多次进入医院获取医疗卫生资源、健康服务需求等特点,给社区老年患者生活带来了不便,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医疗卫生资源负担,慢性病所带来的经济负担和健康危害已经不容小觑。

3.国家指导方针支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医养结合”促进全民健康发展,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减轻年轻人养老负担,解决老年人养老所需面临的各种问题,让老年人在养老减轻病痛折磨,健康养老,快乐养老。《“十四五”发展规划: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24]中指出,要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4.项目团队资源优势

团队成员具有与该课题相关理论基础,本项目团队成员大多数为公共管理学院学生,我院在社区服务中心已挂牌成立“山东工商学院公益慈善学院行为学习园地”,为课题提供实践支持。本研究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地方政府、相关养老社会组织均有联系和互动,可以获得丰富的一线资料。

5.社区慢性病护理与志愿者服务

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的基础主要是社区公共场所,一些志愿者可以提供免费的志愿服务,将社会工作方式引入社区,让老年人主要依靠社区服务和居民的互助,尽量利用本社区的各种资源,享受类似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待遇。志愿者服务行为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框架之下进行,才能逐步得到社区人民的认可。我院的学生已与社区建立相关联系,旨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园地,为社区输送资源。

()技术路线、拟解决的问题及预期成果

1.技术路线图


6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图

2.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进一步提高对社区老年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研究。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患慢性病的比例增大与生活自理能力下降问题日益严重,在主观和客观需求相结合基础上,进一步识别出社区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有效需求,有针对性地整合“医”和“养”的养老资源,不断适应老年人养老需求是本课题需突破的重点难点之一。

2进一步提高对社区医养结合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机制研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层次复杂,从政府部门层次有卫生、民政、人社、发改委等,从机构层次有医院、养老院、社区、家庭等,从个体层次看有医务人员、护理人员、老人的亲属子女等,不同层次的不同主体代表了不同的利益单元和出发点;同一层次内部、跨层次的主体间均有协同互动的可能,这种协同互动具有不同的特点、方式和内容,因此,社区医养结合多元主体协同创新机制的研究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也是本课题需突破的第二个重点难点。

3进一步提高对完善薪酬体系和有效激励机制以吸引专业人才从事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的研究。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由于缺乏完善的薪酬体系和有效激励机制,临床医护大多不愿到医养结合机构工作,老年康复和护理专业人才紧缺。并且护理人员普遍存在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系统专业培训不够等问题,人员总量不足、招人难和留人难的问题突出。如何完善薪酬体系和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从事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工作是本课题需突破的第三个重点难点。

3.预期成果

  对于本课题,我们将有以下预期成果:

1)撰写有关于老年人慢性病护理的有效需求分析,社区老年人有效需求的分析,社区老年人能力评估的研究分析,社区医养结合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研究分析,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政策设计建议的报告。

2)针对社区医养结合的现状提出合理解决方案,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

3)撰写出以本课题为基础的社区医养结合体系的系列论文1-2篇以及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的现状分析报告参加比赛。

(六)项目研究进度安排


1.与本项目有关的研究积累和已取得的成绩

1)项目指导教师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属于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涉及到人口学、医疗卫生、药品监管、公共管理等,指导教师复合型的经历具有较大的研究优势。首先,指导教师有医学本科、药学硕士及管理学博士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学历背景,熟悉医疗健康、药品管理及公共管理领域;其次指导教师具有多年企业人力资源部工作经验,主要负责员工社会保险,熟悉保险领域。

指导教师主要负责编写过关于天津医保的相关书籍,并作为负责人承担山东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大数据背景下山东省社区养老服务体系构建的协同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积累。

2)本课题团队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由一名会计学专业学生,一名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四名公益慈善专业学生组成,拥有交叉学科专业基础和素养,并对此课题的研究有着极大的兴趣。项目负责人前期参加各类创新创意大赛,具有一定的研究和调研基础,课题成员学生均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完成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查阅整理工作,基础工作扎实。

2.已具备的条件,尚缺少的条件及解决方法

已具备条件:

(1)前期文献积累、数据收集:前期团队成员互联网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及时掌握最新数据与政策动态,对该项目内容进行深入挖掘。课题成员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社区老年人中的慢性病问卷调查,初步掌握了老年人慢性病护理情况,完成了前期的资料收集和文献整理工作,基础工作准备扎实。

(2)团队成员在社区中进行了预调研:课题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在现成的社区中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将具体回馈内容进行完整的概括和系统的分析。同时团队积极在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充当志愿者角色,在活动间隙采访老年人,真实地获取了老年人对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意见。

3)有一定理论基础:本课题组成员由公益慈善专业、行政管理专业、会计学专业学生组成,拥有交叉学科专业基础和素养。到目前为止,已经系统地学习了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统计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课程,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理论基础。项目负责人及团队成员都有社会实践或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经历,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积累了一定的调研基础和实践经验。

4)数据获得渠道通畅:本研究团队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与地方政府、相关养老社会组织均有联系和互动,可以获得丰富的一线资料;团队成员多来自全国各地乡镇农村,为了解基层情况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尚缺少的条件

1)调查对象数量大且调研范围广。由于本次调研将对众多社区的老年人进行调研,涉及的调查对象数量大,调研社区范围广,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问卷发放和访谈。

2)老年人对社区慢性病护理缺乏了解。我国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研究较多,但对以慢性病为视角的创新型的社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还在摸索探索阶段,所以政府及社区宣传力度不够,老年人对于社区慢性病护理缺乏了解,存在抗拒心理,社区慢性病护理模式较为新颖,老年人对此缺乏信任度。

3)社区缺乏固定志愿者队伍。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护理离不开社区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社区可自行成立志愿服务流动小分队,定期在社区内部开展健康科普宣讲和义医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普及老年人慢性病及健康养生相关知识,对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意见,吸引社会更多爱心人士关注老年人,为老年人健康保驾护航。

解决办法

(1)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分析,后期将根据项目以及社区居民需求进入深度调研,获取进一步的数据资料。

2)由于公众的教育背景不同,问卷发放和访谈将会带来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针对老年人,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访谈技巧。

3)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医养结合养老资源的投入,让社区民众进一步了解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尝试体验社区自主养老,以此来减少家庭负担以及解决医疗机构资源紧缺的问题。

4)联动当地志愿者协会、应急救援协会及医院,定期在定点社区开展健康科普宣讲和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发动社区寒暑假返家乡大学生投入志愿者队伍,积极参与社区养老志愿服务。

(八)研究逻辑和方法

图7本项目研究思路和方法

(九)可行性分析

1)人员安排:团队成员中有一人为大三年级学生,五人为大二年级学生,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团队成员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积极阐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及时分享自己的资料来源。成员们各有特色,优势互补,能够很好的完成相关工作。

2)时间安排:由于项目所需时间较长,调查对象数量大且调研范围广,经商议后将调研时间定于暑假,一方面不会影响成员正常的学习,另一方面暑假期间成员时间充裕,有利于开展实地调研。

3)地点安排:本次调研选取烟台市芝罘区众多社区进行实地考察,重点下辖到御龙山社区开展我们的项目计划,便利于项目的调查研究。

4)社会需求:慢性病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慢性病的总患病率逐年增长,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服务挑战之一。随着社区居住老年人的增多,在社区开展慢性病护理势在必行,既能方便老年慢性病病人就医,还能减轻三级医院临床医疗资源紧张的情况。社区慢性病老年人的照护需求多元化,我国也应根据患者的需求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慢性病护理服务,延伸护理服务内涵,还可发扬我国中医文化特色建立中医慢性病护理服务。

(十)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就《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

[2]黄启原,李颖,许昕,汤先萍.基于CLHLS的老年人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研究. 护理学杂志. 2021,36(03)北大核心CSCD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4]潘金洪英国老年照料系统的重构和整合—到英国的访学与思考江苏省老年学学会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 .南京:江苏省老年学学会, 2008:6.

[5]赵晓芳.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医养结合”:英国的经验与启示.社会福利(理论版)2017(5):1-6,20.

[6]李新平,莫骄.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实施及启示.对外经贸实务,2014(3):36-38.

[7]Song P, Tang W.The community-based integrated care system in Japanthealth care and nursing care challenges posed by super-aged society. BiosciTrends,201913(3):279-281.

[8]习开冉.日本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及其运行机制研究.唐山:华北理工大学,2019.

[9]张霄艳,杨诗雨,王雨璇.我国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的实证分析.决策与信息,2021(2):73-79.

[10]张静.医养结合服务的国际经验与启示.西部学刊,2021(11):134-136.

[11]郭聪.医养结合中外比较研究.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12]刘涛,解正林,陈仲钰.德国的医疗与护理关系及其对中国医养结合的启示.中国公共政策评论,2020,17(2):42-53.

[13]卢求.德国长期照护体制与机构式护理养老设施的经验与启示.建筑学报,2017(10):43-49.

[14]刘清发,孙瑞玲. 嵌入性视角下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356):9497 CSSCI

[15]王成利,王洪娜. 医养融合养老:供给途径、实践困境与政府责任———基于公共产品理论的视角[J.东岳论丛,20173810):3744.北大核心CSSCI

[16]易婧,屈锡华,卢东. 智慧养老背景下西部地区医养结合FU服务供给主体关系博弈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31):155162. CSSCI

[17]赵晓芳. 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9):129136.CSSCI

[18]丁建定,樊晴晴. SWOT 分析视角下城镇失能老人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74):1420. CSSCI

[19]徐宏,江伊诺. 老年残疾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的实践困境与出路[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03):102108.北大核心CSSCI

[20]陈成文,黄利平,陈建平. 从制度阻滞看推动城市医养结合发展的制度建设方向[J. 湖南社会科学,20184): 6976.湖南社会科学.北大核心CSSCI

[21]杜鹏,李兵,李海荣.整合照料与中国老龄政策的完善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43):8691.北大核心CSSCI

[22]郝涛,商倩,李静. PPP 模式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有效供给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811):4453.北大核心CSSCI

[23]楚蓓.多元主体协同下医养结合型养老模式创新研究.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18,38(12)

[24]依据“十四五”规划纲要之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经费预算

开支科目 预算经费(元) 主要用途 阶段下达经费计划(元)
前半阶段 后半阶段
预算经费总额 6000.00 业务费,仪器设备购置费,实验装置试置费,材料费 2800.00 3200.00
1. 业务费 3600.00 课题研究 1650.00 1950.00
(1)计算、分析、测试费 320.00 计算分析费,测试报告费 160.00 160.00
(2)能源动力费 200.00 水电费用 100.00 100.00
(3)会议、差旅费 1500.00 会议资料费,交通费 700.00 800.00
(4)文献检索费 180.00 资料费,文献检索费 90.00 90.00
(5)论文出版费 1400.00 审稿费,出版费 600.00 800.00
2. 仪器设备购置费 1100.00 设备原价,设备运杂费 500.00 600.00
3. 实验装置试制费 1000.00 实验室测试费用 500.00 500.00
4. 材料费 300.00 材料原价,材料运杂费 150.00 150.00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