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外:在美国、日本、瑞士等发达国家,负责统筹“时间银行”服务时间的机构会统计为其他长者提供服务的长者的服务时间,并存入他们在社会保障系统的个人户口。此外,该机构也会发出“时间银行卡”,让曾为其他老年人服务的老年人在日后需要协助时,可取出“时间银行卡”使用。如果他们不愿意或不能接受服务,“时间银行”将把他们的时间转换成金钱或其他物质奖励。在政策于制度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法律进行管理和规范。由于经济危机使经济萎缩,养老福利支出被削减。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出现很好地缓解了养老福利减少的危机状况。
佛罗里达州在1987年颁布了一项法律,把志愿者分数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在这一法案的影响下,美国国会在同年提出了联邦法案,以促进志愿服务。在刚引入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时,美国禁止60岁以下的志愿者储存时间金钱,但后来这项规定被取消了。同时,时间币也可以捐赠,但只能捐给60岁以上的人。在实践中,许多年轻志愿者把他们存入的时间捐赠给60岁以上的家庭成员,许多人因此积极参与时间银行,这个规定的提出极大程度的推动了时间银行的发展。
日本的情况和我们国家很相似。上世纪70年代以后,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为了缓解社会养老问题,日本已开始将“时间银行”的概念引入养老领域。日本时间银行致力于丰富老年人的生活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日本时间银行组织中的会员,不仅可以享受他人的照顾,还可以通过组织与老年学领域的专家直接对话,提高自身的养老生活质量。专家还向政府和公司提供咨询服务,使他们能够协助老年人并满足他们的需要。瑞士时间基金会的成员可以储存时间。当他们老了,他们需要有人照顾他们,但是没有人照顾他们时。可以用储存的时间换取照顾他们的人。瑞士时间基金会的宗旨是为了让高龄人群在养老阶段能够舒适的度过,接受他人的照顾,减少他们的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安慰。该项目的经济推动力是,它将显著减少政府在养老金福利方面的支出。
瑞士在2012年后开始发展时间银行的概念。在正式加入时间基金会之前,每个基金会的申请人必须通过面试并签署一份合同,记录他能够提供的服务和他需要的服务。瑞士时间银行对于储户存入的时间具有保障,当储户年迈时可以将年轻时候存入的时间兑换成他人对自己的照顾。瑞士时间基金会的目标是使老年人能够独立的生活,愿意接受除子女外的他人的照顾,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寻求精神慰藉。这一计划的经济动力在于可以显著减少政府用于养老金福利的财政支出。
(2)国内: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多地已经开始了多元化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浙江省、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阳新县、江苏省南京市多地方政府为保障时间银行发展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法规、指导文件为其实践与运行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但是也有一些时间银行组织在经历了短暂的快速发展期之后,再次遇到了多种客观原因导致发展难以持续的现实问题。至今我国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主要发展为社区自发成立运行、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托第三方组织这三种模式。此间试点实施的“时间银行”新乡养老模式采取轻老代际循环的形式开展相关服务,充分利用当代大学生和社会志愿服务力量,不仅能够减缓社会养老负担,还有助于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事业高质量、多元化发展的有效补充途径。
早期的“时间银行”与社会有关,规模小,机构少,主要集中在较发达的南方地区。主要是年轻人和老年人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使老年人及时获得积分。这些服务主要以日常生活、社区居委会和时间通道为主,大部分试点由于管理和制度问题而被淘汰。据统计 “时间银行”近年来已经恢复,借助互联网平台和外国的实践经验,加上促销和国家社会养老的重要性,中国出现至少31家“时间银行”,表现出多种形式的快速增长,同时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志愿者服务相结合。目前,我国的“时间银行”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
“时间银行”已初见成效。江苏省南京市积极响应全国养老服务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路线,将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引入“时间银行”,开发了一套“养老服务时间银行信息系统”。截至2020年年中,“时间银行”已覆盖南京12个区,报名志愿者15309人。南京已有877个服务点成为时间银行的运营服务点,累计登记志愿者7746人,等待考试3964人,服务7633人,配对成功8227人。通过政府部门的支持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提供专业的技术和服务人员,政府部门之间的合作,可以积极推动银行养老模式的多维时间运营。同时,相对于其他养老机构的设立,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型的家庭养老模式,实现更加灵活和方便,和其操作模式更简单,不需要一个特定的地方,只有经理负责日常管理和协调被录用,这种模式可以有效缓解服务力量不足的矛盾,营造人人参与养老的良好社会氛围。
至今我国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主要发展为社区自发成立运行、政府购买服务和依托第三方组织这三种模式。近些年来,国内有一些学者针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特点、经验、困难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深度剖析,大部分学者对于这种从外国经验总结学习而来的新型养老模式持支持的观点。程成学者通过对我国养老现况新态势的分析和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运行模式、供需主体的双边匹配模式,将时间银行在我国的发展进行科学、有效的模式构建;缪银风等学者以湖北省十堰市为试点进行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宣传宣教,大部分接受时间银行宣传普及的居民认为该养老模式具有成本低、服务优、可促进人际关系友善和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优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时间银行在我国老年群体中的知晓度和可行性;梁磊、郭凤英(2016)通过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理念剖析和制度构建,设计开发了适合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运行的“寸草心”养老平台,为该模式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发展路径;卢晓琳、吴映霖(2017)通过对广州市已开展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试点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阻碍广州市时间银行进一步发展的时间货币现存的存储兑换、线下信息存储更新以及线上平台的接入功能操作三个最重要的现实问题;闫晓英、周京等(2021)通过对时间银行在江苏省南京市开展情况进行深度剖析,总结出该时间银行政府主持、社区支持、大众互动的三方联动的成功经验,刘明礼(2021)指出这样的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保障时间银行突破发展瓶颈期,促进时间银行养老模式进一步的可持续发展;枫临(2021)通过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定义、内涵、目的、现实意义等多方面的梳理和明确,将重点发展地区发展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人口条件、政策因素和民众基础与时间银行所需发展条件进行比对分析,得出时间银行可以在重点发展地区进行试点和推广以缓解该市养老压力的支持性结论;黎赵、张桂凤、谢文怡等学者通过对西部农村时间银行的调研和剖析,总结出目前仍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性地对该地区时间银行的可储蓄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和改进措施,亟待进一步开发尝试。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虽然发展速度较之前有大幅提升,但还存在有效供给不足、配套政策不健全、社会养老环境有待改善等突出问题,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提高养老服务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出台的《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进一步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集日间托养、上门服务、引导为一体的综合性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在社区设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或日托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护、膳食救助、应急救援和精神救助等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发展一批综合性、专业化、连锁、品牌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支持其合理回归和可持续发展。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张凤宝提出应尽快完善顶层设计,实现标准化和制度化的发展,加快建设中国“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上补充说明,时间银行运营存在困难,主要体现在:缺乏政策支持和宣传推广力度,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能力难以适应服务目标的需求,服务转换存在一定难度,信息管理系统发展缓慢。与此同时,国内的实现“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它尚未密切结合国内养老的现状,和可怜的实现和推广进展缓慢等问题将会出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鉴于银行经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逐一进行突破,对社会养老问题将具有重大意义。